2019年健康管理发展心理学辅导(8)

发表时间:2019-08-1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1、本我又称伊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仿佛像一锅沸腾的兴奋物”。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够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饿的消除都能产生快乐。
   2、自我是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时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
   3、超我是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良心则由父母的禁令(如“你不应该”)构成。儿童由于畏惧父母或成人的惩罚,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它,并把它转变为自己行为的内部规则,便形成了“良心”。因此,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Development)。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从出生到死亡,人格的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为其特征。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大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而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情绪障碍。
   1、基本信任对基本怀疑(0-2岁)
   2、自主对羞怯(2-4岁)
   3、主动创造对内疚(4-6、7岁)
   4、勤奋对自卑(6、7-11、12岁)
   5、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6、亲密对孤独(18-25岁)
   7、创生对停滞(25-60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60岁之后)
  (三)新、老精神分析的比较
  老精神分析强调
  生物因素(性本能)
  强调本我的作用
  到青春期便结束
  新精神分析强调
  社会、文化因素
  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强调个体毕生发展具有辩证思想
  简评
  精神分析论强调性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的,生命的最初几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尤显重要。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性欲的发展偏离常态。

版权所有:健康管理师网     网站申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1 (www.cgs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30232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