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健康管理发展心理学辅导(5)

发表时间:2019-08-1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三、智慧发展的阶段
  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
  1、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5月)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客体永久性
  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仍知道该客体的存在.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1.5~2岁)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2、前运算阶段
  主要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
  两个小阶段: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
  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灵活运用
  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
  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主观上有紧密联系,如语言。
  主要智慧特点
  自我中心(egocentrism)
  不可逆性
  直觉性
  泛灵论(Animism)
  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Causality)
  自我中心言语
  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  
以上由健康管理师考试网整理

版权所有:健康管理师网     网站申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1 (www.cgs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3023285号-1